一、行业背景

1.行业分析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对国家繁荣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此,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即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这是基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促使我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科技创新及技术装备攻关。

我国双碳战略目标

在现有新型能源中,光伏能源和风能成为能源转型的主体部分。其中,光伏能源以其无限可持续性、广泛性、安装地点灵活性以及绿色环保的特性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中坚力量,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大国。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约为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从类别构成来看:火电装机容量占全国发展装机总容量接近一半(48%),光伏发电装机占比约1/5(21%),风电装机占15%,水电装机占14%,核电装机占比为2%。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光伏、风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15.3%,计划到2050年将光伏发电占比提升到39%,风电占比提升到33%,二者占比总计达到72%,因此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2023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构成

2050年我国电源种类发电量组成

2.国家政策分析

我国制定多项政策及规划,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科技创新及技术装备攻关,促进太阳能及风能的生产及消纳。2022年,国家能源局与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指出要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此,要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要求持续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建设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3.人才需求分析

新能源行业前景广阔,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公司名称或经营范围包含光伏的企业,在我国已超过41万家。与之相同步的是,用人需求暴涨、就业机会激增造成该行业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光伏从业人员总计246万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约为41万人,预计2022-2025年间中国光伏从业人员需求将达到334.2万-400.8万人,年均新增需求22.1万—38.7万人。按20%以上为本科及以上学历计算,年均相应需要从业人员数量4.4万—7.7万人。但2021年,高校光伏人才年新增供给量仅约1.5万人。国内光伏产业龙头企业隆基绿能表示:随着全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从上游金属硅、硅片到中游光伏玻璃、电池再到下游逆变器、组件等环节,人才需求度纷纷加大。而全国上千所高校中只有90余所能够提供对口专业人才,远远无法满足光伏行业的人才需求。国内风电产业龙头企业金风科技表示:目前企业急需扎根一线的风电场的运营与维护管理的综合性人才,迫切需要高校针对企业需求,加快人才培养力度。

光伏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二、专业介绍

1.培养目标

物理与新能源学院开设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光伏技术与系统”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新型光伏材料与器件”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两个省级科研平台。聚焦新能源领域产业技术发展,围绕“保证基础、强化实践、注重能力、提升素质”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加强校企深度合作,设置一系列专业特色课程;创新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等模式,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新能源产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通过太阳能、风能、储能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毕业生能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设计研究、工程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生产管理等工作。毕业生社会需求大,工作岗位多,就业范围广,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主要到光伏产业链、风力发电场、储能产业、新能源汽车等中外大型新能源企业从事设计、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也可以到政府部门、电力设计院等从事新能源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2.专业特色

(1)以学生为中心,实行学业导师制

本专业为每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在基础课程学习、专业学习、专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个性化、全方位的指导,激发学生专业归属感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参加教师科研或教改课题研究,参加专家讲座等学术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学习理念,掌握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学习节奏,迅速融入大学生活,在知识、能力、素质上得到全面提高。

(2)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通过科教融合、“一二课堂”协同、校企合作,构建了以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习实训和学科竞赛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6.9%,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

 (3)以精准需求为导向构建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

 本专业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保证基础,强化实践,注重能力,提升素质”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教学过程中践行“精讲多练”,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注重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


紧紧围绕新能源行业发展,企业全程、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校企联合打造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了基于实际工程案例实施课堂教学、基于实际工程环境指导实习实训、基于实际工程问题指导毕业设计、基于复杂工程课题协同组织学科竞赛,为新能源产业着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复合型人才。

3.师资力量

学院注重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双师型教授4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过45%,博士占比超过25%。学院聘请一批知名教授作为专业指导教师,并由业内资深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宏教授为专业首席教授,同时也聘请多家新能源企业高管出任特聘教授,建立“企业-学院”协同育人体系

学院首席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博导杨宏教授做学术报告、指导实验室建设 

学院特聘教授、西安浴日光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炜博士来院做学术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博导黄丽清教授指导学生实验

西安交通大学贾亚民高工指导学生实验

一批青年教师在快速成长,在教学及科研工作获得较好成绩,近年来,获全国大学物理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陕西赛区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西北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1项,获全国高校物理仪器评比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出版教材13部,其中《大学物理》教材获2013年陕西省高等学校教材评比二等奖。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近年来承担科研项目68项,其中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各类横向课题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教科研文章8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EI收录7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A类竞赛获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3项。“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省级复赛获铜奖2项。

师部分荣誉证书与获奖证书

   

校级教学名师竹有章教授主持竞赛答辩

   

最受欢迎教师韩星星副教授授课

 

赵 蓓博士指导科研 

 

石 鲸博士给学生做科技论文写作报告

  

校级优秀实验教师刘会玲老师指导学生竞赛 

      

 专业实验负责人赵云芳老师展示自制仪器

4.实践资源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拥有丰富的实践资源,包括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两部分。

校内实验中心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中心包含三个教学科研平台:专业实验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和科研平台。

     

 学生进行基础物理实验

         

学生进行开放创新实验

学生自制仪器、合作讨论

校级竞赛学生竞赛答辩

校级竞赛获奖学生合影

 

学生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

学生进行全国比赛答辩准备工作

新能源材料实验室

屋顶光伏电站实验室

校外实践基地:学校与陕西众森电能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宝莱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金风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见习、实习以及完成毕业设计提供支撑。

校企共建光伏技术与系统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走访合作企业

5.主干课程(打*者为专业核心课程)

机械制图与AutoCAD、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基础、固体电子学基础、微电子学基础、电力系统基础、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光电子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源网荷储及智能电网*、光伏发电系统及设计*、风力发电系统及设计*。

6.学生风采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很大提高,近些年在学科竞赛方面取得一些成绩。

(1)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

学院以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为契机,将开放创新实验课程与之结合,逐渐形成了一套由基础实验到开放创新实验再到学科竞赛的培养体系。近几年,我院获全国大学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西北区大学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2023年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部分证书

2023年西北地区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证书

2022年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部分证书


 2021年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证书

 通过竞赛的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在沟通交流、团队协作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2)创新创业竞赛

 在学科竞赛取得成绩的同时,老师们根据获奖作品特点,带领学生进行了优化改进,将成果与应用结合,参加了创新创业类竞赛。

1)挑战杯

我院获“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第十四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我院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铜奖2项。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竞赛

3)国创计划

我院1项课题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3)自制仪器评比

第十六届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仪器评比